Wright、Tokunaga 和 Kraus (2016) 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探讨了色情与侵犯背景下最重要的问题:观看色情内容与实际性侵犯行为有何关联?该研究纳入了22 项研究,共有20,820名参与者(13,234 名男性,7,586 名女性)。色情消费和性侵犯之间的平均效应为r = .28,相当于大约中等效应(p < .001),并且与性别、年龄、国籍、出版年份、数据性质(横断面或纵向)和手稿的出版状态(已出版或未出版)无关。然而,言语行为与身体性侵犯之间的关联性更高(r =.30 vs. r =.20),而且当观看的色情内容类型更加暴力时,关联性趋于更高(r =.37 vs. r =.26)。
暂时结论
该图片由Alexa 在 Pixabay上发布
乍一看,尽管这些发现大多不够有力,但听起来并不那么乐观。尤其是有关实际性侵犯行为的调查结果值得反思。然而,还应该考虑到的是,性 - 色情 - 暴力的三角关系经常被色情反对者使用(Quarks & Caspers,2017b)。如果观看色情作品确实会导致针对女性的性暴力增多,那么这也应该反映在官方犯罪统计数据中。事实上,尽管色情内容日益增多,但近几十年来,德国乃至国际上性犯罪的发生率一直在下降,或者至少保持稳定(Diamond,2009;Kutchinsky,1991)。这当然只是对假设的间接检验。此外,这并没有回答如果色情内容越来越少,这一数字是否会进一步下降的问题。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德国就会发现,在 2009 年至 2016 年保持在同一水平之后,过去三年侵犯性自决权的犯罪有所增加(联邦刑警局,2020 年)。然而,这种增长更可能的原因在于2016年底性刑法的改革,而不是网络色情内容的增多。自2016年11月10日起,“不就是不”的原则已在更为严格的德国刑法第177条(性侵犯;性胁迫;强奸)中适用。这意味着,要对袭击行为进行惩罚,不再需要以暴力威胁或使用暴力为条件,而是需要受害者不愿意遭受这种行为(联邦法律,2016 年)。
成瘾性
《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10版自2007年起修订,共有96个成员国参与,第11版于2019年5月通过。该法自 2022 年 1 月 1 日起生效,目前包括强迫性性行为障碍,该障碍属于冲动控制障碍家族,诊断代码为 6C72。在鉴别诊断中必须排除性变态行为。根据ICD-11的定义:
“强迫性性行为障碍的特征是持续无法控制强烈、重复的性冲动或欲望,导致重复的性行为。症状包括:重复性行为成为患者生活的中心,以致于健康和个人护理或其他兴趣、活动和责任被忽视;多次尝试减少重复性行为但均未成功;尽管存在不良后果或无法获得满足感,但重复性行为仍持续进行。无法控制强烈性冲动或性欲以及由此导致的重复性行为的模式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例如,六个月或更长时间)显现出来,并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造成显著的痛苦或严重损害。仅与道德判断和对性冲动、性欲或性行为的不满相关的痛苦程度不足以满足这一要求。”(联邦药品和医疗器械研究所,2023 年)
色情是一种超常刺激吗?
色情成瘾也可以包括在这个诊断中——这里重要的是症状已经存在至少 6 个月,存在个人痛苦、失去控制以及日常家庭或工作生活受到严重损害。在最坏的情况下,这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然而,色情成瘾可以通过行为疗法得到很好的治疗(R.Stark & Wehrum-Osinsky,2016)。影像学研究也暗示色情片会让人上瘾,研究表明,无论性别如何,观看色情片都会激活多巴胺能奖励系统(例如 R. Stark 等人,2019 年)。还有人认为,如果将主流色情作品视为一种超常刺激(Tinbergen,1951),它也会给成年人带来神经可塑性效应,甚至会增加其成瘾性(Hilton,2013)。廷伯根最初证明,鸟类和蝴蝶等动物会更喜欢人造卵或人造性伴侣,而不是那些设计得比真品更具吸引力的动物。
仅凭高频率使用并不会导致色情成瘾
最近的一项研究还表明,仅凭观看色情内容的频率并不能说明观看色情内容是否有问题(Bőthe、Tóth-Király、Potenza、Orosz 和 Demetrovics,2020 年)。与三项横断面匿名问卷研究的结果一致,作者使用潜在剖面分析确定了三组用户:无问题的低频用户(68–73%)、无问题的高频用户(19–29%)和有问题的高频用户(3–8%)。只有最后一组在性欲亢进、抑郁症状、自尊心和对色情的不愉快感觉方面表现出问题。德国巴拉诺夫斯基(Baranowski)、沃格尔(Vogl)和斯塔克(Stark)(2019)最近对 485 名女性参与者进行了一项研究,报告称,样本中约 3% 的女性存在观看色情内容的问题。
道德不一致起什么作用?
Grubbs、Perry、Wilt 和 Reid(2019a)制定了一个模型,在该模型中,他们将受试者的主观色情相关问题(尤其是沉迷于色情的感觉)主要归因于道德不一致。道德不一致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的信仰之间的偏差(我们记得性内疚反应),在宗教信仰强烈的情况下,这种偏差尤其严重,因此道德不一致在这里起着中介作用。叙述性评论(Grubbs & Perry,2019)和元分析(Grubbs et al.,2019a;Grubbs,Perry,Wilt & Reid,2019b)都为该理论提供了初步证据。
对恋爱关系的影响
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个人和/或二元色情消费是否会影响恋爱关系,以及如果会,会如何影响恋爱关系。叙述性文献综述只有三篇,但令人惊讶的是,它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Rasmussen (2016) 分析了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研究,得出结论:个人色情消费通过对比效应影响关系满意度和承诺。替代品的吸引力增强可能会减少性不忠行为。根据他所阅读的文献,他认为合作关系唯一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是通过启发而产生更多的性多样性。另一方面,Newstrom 和 Harris (2016) 的叙述性文献综述得出结论,可以发现对恋爱关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影响的方向似乎主要取决于夫妻双方拥有健康的沟通文化的程度。总的来说,作者分析了 2000 年至 2016 年间的 26 项实证 黎巴嫩电报数据研究。然而,负面影响似乎也占主导地位。例如,当女性“发现”其男性伴侣观看色情作品或其伴侣独自观看色情作品时,她们的自尊、主观感知的关系质量和性满足感似乎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例如,Stewart & Szymanski,2012)。然而,在进行因果解释时应谨慎:在所检查的 26 项研究中,只有两项是基于纵向数据的。
该图片由Alexander Krivitskiy 在 Pixabay上发布
该主题研究的已知弱点
在此背景下,一些研究强调了色情内容对伴侣关系的潜在影响的研究在方法和理论上的弱点(Campbell & Kohut,2017;Kohut 等,2020):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色情内容的潜在危害,
色情作品的根本定义千差万别,
只有少数研究采用纵向或
二元设计,
焦点更多地集中在个人身上,最后
往往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背景。
我想补充一点,这个研究领域几乎只关注异性恋与顺性别者的伴侣关系。
该领域唯一的定量实证评论是 Wright、Tokunaga、Kraus 和 Klann (2017) 进行的荟萃分析。共纳入 50 项研究,提取出 37 个效应大小,总样本量为N = 46,524 人。在所有研究中,发现色情消费与关系满意度(r = −.09,p < .001)和性满意度(r = −.11,p < .001)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由于两种相关性并没有显著差异(p =.32),因此满意度值随后被合并为人际满意度值。然而有趣的是,这种负面影响只能由样本中的男性来解释(r = −.13,p < .001),而在女性中,满足感和色情消费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不存在(r = −.01,p < .001)。然而,研究设计(纵向、横断面、实验)、出版年份和状态并没有调节这种关联。然而,基于这一发现,无法回答那些在性和情感上对自己的关系不满意的男性是否会因为不满而观看色情作品,或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相反,甚至可能是相互的。而且其效果相当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