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正面临动荡时期。欧盟在如何塑造其未来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半个多世纪的一体化使成员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命运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相互联系。但与此同时,成员国的命运也开始出现巨大差异。例如,欧元区危机暴露了整个欧盟的深层结构性失衡。
政治分歧正在扩大。如今,分歧横跨整个欧洲大陆,从北到南涉及经济和紧缩政策,从东到西涉及移民和人权。这些发展也给公众舆论留下了印记。受欧元区和难民危机的影响,大部分公众开始怀疑布鲁塞尔和国内政治和金融主子的能力和正直。欧洲怀疑论情绪正在上升。它不再是一种与社会小群体、极端政党或特定经济周期有关的现象。
长期以来,公众舆论被认为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基本无关。精英阶层可以不顾公众意愿,采取进一步的一体化措施。如今,布鲁塞尔和欧洲各国首都的领导人面临着新的、具有挑战性的政治现实:欧洲治理的空前发展引发了更大的公众争论,但与此同时,欧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公众支持来维持其合法性。
我们所说的疑欧舆论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近来疑欧政党成功的驱动力吗?还是国家条件和评价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最后,疑欧舆论何时能够限制影响欧洲司法选择的精英阶层的偏好?对于每一位研究或观察欧洲政治的学生和观察家来说,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
疑欧主义并非孤立现象。它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国家经历,并受其影响。疑欧主义本质上归 银行数据 结为对欧盟成员国现状与替代国家(即本国脱离欧盟)的利弊进行比较。它形成于与本国参考点的对话中,即成员国是否有可行的替代方案?当人们对本国履行职责的能力更加乐观时,他们会变得更加疑欧,反之亦然。这一见解很重要,因为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遭受救助、遭受危机最严重影响的成员国(如爱尔兰或西班牙)中,对欧盟的支持率仍然相对较高,而在从单一市场和/或欧元中受益匪浅、相对较好地经受住危机的国家(如德国或荷兰),疑欧主义却在崛起。然而,公众舆论不能简单地被描述为疑欧或非疑欧。相反,它由不同类型组成。区分这些类型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意味着非常不同的政策重点、投票选择和欧盟改革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