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6 月 6 日凌晨,即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的第 468 天,横跨第聂伯河的卡霍夫卡大坝被摧毁。破坏的灾难性后果显而易见。数十个定居点被洪水淹没,成千上万的人逃离家园,失去了生计。长期的环境影响将是毁灭性的。
乌克兰声称他们有确凿证据证明俄罗斯故意破坏了大坝,其他 18 个国家也支持这一说法。专家声称,大坝内部爆炸而非炮击才是破坏原因,这进一步表明俄罗斯参与其中。这种厚颜无耻的破坏行为是俄罗斯军方公然无视平民生命的典型表现。尽管俄罗斯否认参与其中,但其关于全面入侵的声明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假信息,旨在混淆视听并推卸责任。鉴于越来越多的 证据,本文假设俄罗斯应对大坝的破坏负责。
需要超越国际人道主义法 (IHL) 并寻求国际人权法 (IHRL)。
国际人权法为何重要?
国际法委员会 (ILC)于 2022 年通过了《与武装冲突有关的环境保护原则草案》。原则 13 规定,环境应“根据适用的国际法,特别是武装冲突法受到尊重和保护”。各国明确承认,对适用的国际法的提及包括国际人权法。
国际法委员会的立场与各国和评论员长期以来对战争中人权保护的立场一致。国际人道法在武装冲突背景下为国际人权法提供了“特别法”。绝大多数国家和评论员认为,这意味着国际人道法在规范冲突的情况下提供了更具体的规则,而不是完全取代或替代国际人权法。
关于国际人权法在武装冲突中的适用性,另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域外管辖权:国际人权法义务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发生在国家边界之外的行为。在本案中,管辖权是没有争议的。相关标准是对个人或领土的有效事实上的控制。俄罗斯 巴林资源 占领了第聂伯河的大部分南岸,并控制着大坝设施。俄罗斯声称有关领土已被“吞并”,这进一步削弱了反对适用国际人权法的任何论点。
国际人权法下的环境保护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均已得到俄罗斯批准,可直接适用。根据《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武装冲突期间生存权不得减损,俄罗斯尚未对私人和家庭生活权作出减损。俄罗斯退出后,《欧洲人权公约》不适用于大坝拆除事件。
国际人权法并未在任何文书中明确规定享有清洁健康环境的权利。然而,最近的判例和国家实践已确立了其作为一项附带权利的存在,与公民政治权利和社会经济权利相关。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六条和第十七条规定各国有义务不得任意干涉生命权和私人及家庭生活权。法院和条约机构对各国规定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义务,以维护和保护源于这些权利的环境。在波蒂略·卡塞雷斯诉巴拉圭一案中,人权事务委员会借鉴了欧洲人权法院和美洲人权法院的大量判例,认为各国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构成生命威胁的可合理预见的环境恶化。